荆楚百川——犟河,流淌车城的乡愁


(湖北日报)1967年4月1日,随着张湾红卫炉子沟村一声炮响,中国工业建设序列里出现了“第二汽车制造厂”的名字。十堰因车而建、因车而兴,汽车工业文化是十堰的基因和灵魂,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记忆和城市精神象征。稍显遗憾的是,因先厂后市等特殊历史原因,作为镶嵌在工业文化内的血脉——张湾境内的重要河流犟河,一度污染严重,成为黑河、臭河。怎么留住车城十堰的乡愁?从疏浚犟河开始!

黄龙摆尾,河水“犟”着流

明嘉靖《湖广志书》记载:十堰,在县(今郧阳区)南,因溪筑十堰,以灌田。

从史料可知,十堰地名的源头,系明代民众沿犟河、百二河等河流垒石为埂、拦蓄河水而修筑的堰塘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十堰便因约定俗成而成为区域指代名词。

从半个世纪前的纯农耕时代一跃为二汽的诞生地,与大山里的“三线”建设有关,而孕育汽车文明的无疑是犟河等河流。

关于犟河,除了罕见的由东向西流向外,一个美丽的传说也能够找到这条河流“犟”的影子。

相传有一年夏季,逢连日暴雨,引发堵河水暴涨,把黄龙这块儿淹得只剩巴掌大的地儿了,从上游顺水游下一白一黄两条龙来,白龙在前,黄龙在后。游经此地,雨停水退,白龙先游走了,黄龙却被搁浅于此,水退后,黄龙搁浅处出现了一片沙洲,幽蓝的河水在此划了一个美丽的弧,游龙般摇头摆尾而去。后来此地被人们称为黄龙滩——位于犟河最西部的堵河入口处。“敢叫日月换新天”的一代建设者们,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驯服犟河的现实构想——让犟河改为从西到东的流向。

具体方案是在黄龙滩处修筑大坝,将犟河最西部的水位提高,然后在张湾区茶河村一带使犟河的水向东汇入张湾河,再在城区与百二河汇合,形成十堰山中有城,城中有水的美景。“十堰城区都是季节性河流,这种构想一旦实现,城区便可常年拥有丰富的水流,山城就变成山水城。”张湾区水利局局长徐用文说。“这个构想实现很难,一是近百米的水位落差,本来就是山多地少的十堰,又会损失很多土地;二是恐怕会改变当地千百年来的自然生态现象;三是几十公里的河水倒灌,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,单凭地方之力恐怕无法完成。”徐用文分析。

将穷山沟变成车城的“犟”人们,终究将这个构想按下未表。

“小汉口”的辉煌与失落

犟河尾部除了关于黄龙摇头摆尾的传说,更是实实在在的书写了近千百年来的辉煌。

据史料记载,商周时期,黄龙滩为古微国都城(武王伐纣八大诸侯之一),晋朝时,黄龙滩为微阳县。

上世纪50年代,考古人员在犟河沿岸康家湾遗址、杨家咀遗址等地有大量收获,从史前到明清均有大量文化堆积、建筑遗迹及文物发现。

黄龙滩旧时水运繁华,为汉江流域重要的水运港口集散地,上至竹山、竹溪、房县,下可达丹江、武汉,是交通运输、战略之咽喉重地。

清咸丰元年(1851年),黄龙滩在现大峡枣园肖家湾第一次设制建街,黄龙古镇占地面积50余亩,现存明清时期的会馆、民居等古建筑群。自清朝至上世纪70年代,镇内商贾云集、商铺林立,街市繁华,与当时繁荣的十堰老街南北辉映,有“南有十堰商街,北有黄龙商埠”之说,更有“小汉口”之称,是鄂西北重要的商业、文化、航运中心。

其时,客商们为了方便商业往来,按不同籍贯在镇上设立众多会馆,外国传教士还在镇内修建了天主教堂和意大利神父教堂。

“80年代初的一场大水将这一切毁于一旦。”家住黄龙滩口的70岁老人孟建凤忆往昔时痛心疾首,“那场大水起码将堵河里的水提高了30米,老街的房子都只剩下屋顶了。”

孟建凤说,当时的黄龙拥有众多旅馆、码头、餐馆、商铺及戏台等,都属于国有,异常热闹。“那场大水之后,大量老房子倒塌,镇上突然安静了下来,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留下来的就剩我们这些老人了。”她说。

记者在孟建凤祖屋地基上看到,老房子早已不见踪影,地基上则零星的种上了些许蔬菜。

漫步古街,单长不足500米,却结构紧凑,造型独特,酷似一把大扬叉,远远地张开双臂去拥抱开放的两河口。

再次回眸,高翘的飞檐,青黑的砖瓦,坍塌的屋舍,徒立的四壁,裸露的房基,被虫子蛀空的大梁,满堆的瓦砾,尘封的院落,仿佛在向人诉说,即使没有那次大水,古镇的衰败同样无可避免。

铁腕治污还清流

冬日的暖阳下,十堰市张湾区犟河花园新村段,东风62厂退休职工罗远普和十几名同事在河边散步晒太阳。“明年开春我们能不能再向河里放些鱼苗?”遇到区里干部,罗远普提出了意见,他担心眼前的几只白鹭过冬食物不足。

罗远普坦言,几年前犟河可没有这个吸引力,“这都是臭水沟,没鱼,也没有白鹭,我们可不来河道边玩。”

因先建厂后建市等历史问题,十堰城市基础设施和地下涵管设施先天不足,造成犟河、神定河、泗河等5条河流污染严重,全部为劣Ⅴ类河流,成为典型的城市“龙须沟”。

此前水质差到什么地步?十堰市环保局干部刘刚说:“做水质监测,要随身带一壶清水,监测完手上都是黑的,得赶紧洗手,腿上没洗一会儿就发红。”

2014年8月29日,张湾区政府集中约谈55家重点涉污企业负责人并下发55份督办令。随后,依法关停犟河沿线污染企业18家,强制关闭14家,企业自愿停产转产4家。

铁腕治污的序幕开启后就从未停歇。张湾区先后开展清淤泥、扩管网、筑河堤、建景观,建设清污分流管网493公里,入河联网排污口255个,基本实现“污水纳管,清水入河”,仅这项“污水截留”工程就耗资3亿多,后期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;清理河道淤泥200多万立方米;关停并转污染企业60余家,切断污水排放源头,张湾区因此有近3000名群众失业,财政收入损失过亿元。“一系列治污行动旨在不让污水入河,犟河等河流水质彻底告别了劣五类,持续保持在三类以上标准,实现了不黑、不臭的治理目标,现在因河道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的投诉基本没有了。”徐用文说。

生态区的涅重生

湿地是净化环境的“过滤器”。时下,张湾区对犟河及黄龙滩水库周边1.3万多公顷的湿地,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,依托黄龙斤坪现代农业示范园,着力打造十堰最大的综合性花卉苗木示范基地。“‘生态革命’改变了犟河沿岸经济格局。”区旅游局局长余植说,沿岸污染企业生存不了,带来的是生态经济的崛起。

全区高起点规划绿色生态项目,邀请国内顶尖设计公司,设计建设黄龙滩湿地公园和大西沟自然保护区,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机遇,打造百龙潭生态休闲旅游景区、黄龙方滩郧县韩家洲水体旅游景观带,以绿色引领生态经济发展。

一系列生态文化旅游节庆活动,成为犟河流域乡镇带动经济发展的“杠杆”。

包喜勇是黄龙镇斤坪村贫困户,每年举办的黄龙郁金香文化旅游节为他开启了一条致富之路。“平时开农家乐,节庆期间顺便销售草莓、樱桃、土鸡蛋等农副产品,年净收入达6.5万元以上,比种地强多了。”

西沟乡开展向日葵欣赏活动、花果街办举行登高节、柏林镇白马山村举办民俗文化节、方滩乡开展自行车骑行等,吸引大量市民前来消费度假,为村民搭生态旅游东风,坐致富快车。

目前,该区黄龙古建筑群已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黄龙古建筑群包括武昌会馆、江西会馆、山陕会馆等8处文物保护单位,这些遗址形成了现存的黄龙古建筑群,文物历史研究价值颇高,上级部门已批复专项资金用于文物修缮。“我们将深挖其历史内涵,整治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,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。”黄龙镇党委书记任卓透露。“绿色是张湾最大的优势,也是最大的发展资本,张湾将通过养山护水,加快从工业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型升级。”区委书记刘宇飞表示,张湾区正以黄龙滩湿地公园建设为核心,以城区都市滨水景观带、堵河山水风光带、大西沟南部自然景观、黄龙森林生态景观等为主体,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,让群众共享绿色福利。

河名释源

犟河发源于十堰花果一带的大独岭,特殊的地势导致河水流向为自东向西,与我国西高东低大势迥然不同,故取名犟河。

河流档案

犟河位于十堰城区西部,河流全长35公里,流域面积326平方公里,流经张湾区的花果街办、西城开发区、西沟乡、柏林镇、黄龙镇等地,在黄龙镇东湾村附近汇入堵河,最终归并汉江、长江。

文人墨迹

十堰乘东作,春霖快一犁。鸠呼桑社外,犊叱柳桥西。水足三农慰,晴开万井底。南坪古沃野,丰稔问群黎。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   点击数:3624   发布时间:2017-01-03  
正在加载评论...